食蛇龜

「食蛇龜」全解析|飼養合法性×生態習性×保育現況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在小溪附近看過一種背甲黑得發亮,邊緣還帶點橘紅色澤的烏龜?我第一次在野外撞見食蛇龜(學名:Cuora flavomarginata)的時候,心臟真的漏跳了一拍!牠安靜地窩在落葉堆裡,那個配色實在太特別了,像顆被遺忘在森林裡的寶石。今天我這龜迷就來好好聊聊這種充滿爭議又迷人的物種,把我這幾年查資料、問專家、還有自己蹲點的觀察統統整理出來。

食蛇龜可以養嗎?

唉,這個問題每次在龜類社團看到,我都忍不住嘆氣。食蛇龜可以養嗎? 答案非常明確:絕對不行! 這一點沒得商量。為什麼這麼多人總在問「食蛇龜可以養嗎?」呢?我想一部分是被牠們獨特的外型吸引,那種黑得深邃的背甲配上腹甲邊緣的橘紅,真的很「潮龜」。另一部分可能是誤以為只要有管道弄到手就能養。這種想法非常危險!

食蛇龜可以養嗎?
記得前年,網路上曾瘋傳一個影片,有人炫耀家裡的「寵物」食蛇龜,結果不到半天就被檢舉下架,當事人還被調查。私下問過處理案件的保育員朋友,他說這種案子其實不少。食蛇龜可以養嗎? 法律層面,《野生動物保育法》把它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隨便抓、養、買賣都是違法的,罰則很重!別以為偷偷養沒人知道,鄰居檢舉、社群平台曬照露餡的案例太多了。

總結來說,無論從法律面、保育面還是動物福利面,食蛇龜可以養嗎? 真的只有一個答案:不行!我們能做的,是保護好牠們在野外的家,讓牠們能繼續在山澗裡安靜地生活。

關於飼養食蛇龜的法律後果與生態影響

既然大家這麼關心飼養問題,我特別整理了下表,詳細說明「飼養」食蛇龜導致的嚴重後果:

飼養食蛇龜的現實衝擊
影響層面 具體後果說明
法律責任 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可處6個月至5年有期徒刑,得併科30萬至150萬元罰金(視情節輕重)。購買、陳列展示同樣違法!
個體健康 人工環境難以模擬棲地(如:流動乾淨水源、適當濕度、廣闊活動空間)。常見問題:背甲畸形、寄生蟲感染、營養不良、緊迫拒食。
野外族群 每從野外帶走一隻個體(尤其成龜),就削弱族群繁衍能力。食蛇龜繁殖力低,損失一隻影響巨大。盜獵壓力是族群崩潰主因之一。
生態平衡 食蛇龜吃動物屍體、蝸牛、昆蟲幼蟲(如蚊子),扮演清道夫與控制者角色。牠們消失會影響森林底層生態。
遺傳多樣性 非法貿易常集中在特定區域捕捉,導致當地族群基因庫快速窄化,喪失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

食蛇龜簡介:認識這顆山林寶石

讓我們拋開飼養的雜念,純粹來欣賞牠們本身的美好吧!首先得從牠們那身「戰甲」說起。食蛇龜算是台灣原生龜類中外型非常有辨識度的。牠們屬於「閉殼龜」家族,這個特點超酷!什麼意思呢?就是牠們的腹甲(就是肚子那塊殼)中間有關節,遇到危險時,能把頭尾四肢完全縮進殼裡,然後把腹甲前後兩塊「門板」向上關起來,形成一個幾乎密閉的「盒子」,所以牠們有「黃緣盒龜」、「黃緣閉殼龜」的別稱。這招防禦技能在龜界算是很高端的。
食蛇龜簡介

外表特徵方面:

  • 背甲(Carapace):呈明顯的深棕黑至近黑色,高聳圓拱,像個小穹頂,邊緣常鑲嵌著一道鮮明的黃色或橘紅色條紋(學名中的 flavomarginata 意思就是「黃色邊緣」),這是牠們最招牌的特徵。
  • 腹甲(Plastron):底色也是深色,但中間有大塊的淺黃色或黃褐色斑塊,關節處是深色的。
  • 頭部:頭頂是橄欖綠或黃綠色,眼睛後方到脖子處有一條明顯的亮黃色或金黃色寬條紋,像戴了條金項鍊!虹膜通常很清澈。
  • 四肢與皮膚:皮膚顏色和頭部類似,鱗片明顯。

體型上,牠們算是中型龜類。成龜的背甲長度通常在 15 到 19 公分 左右,很少超過 20 公分。公龜體型通常比母龜略小,尾巴也較粗長(為了交配)。食蛇龜簡介如果少了牠的名字由來就太可惜了。

民間稱牠「食蛇龜」,難道牠真的主要吃蛇?這名字有點誤導性!根據研究人員實際分析牠們的胃內容物和野外觀察,牠們確實是雜食性的,但「蛇」在牠們的菜單上占比其實很低很低。牠們更常吃的是:蚯蚓、蛞蝓、蝸牛、昆蟲及其幼蟲、掉落的果實、蘑菇、甚至腐肉(扮演清道夫角色)。

偶爾遇到體型合適、行動較緩慢的小型蛇類(如盲蛇、小赤背游蛇),牠們可能會捕食,但絕對不是主食!這名字可能源於牠們閉殼時像個盒子,「盒龜」的台語發音近似「食蛇」,或是早年觀察者偶然看到牠吃蛇就以此命名了。所以食蛇龜簡介時,記得幫牠澄清一下,牠不是蛇類殺手啦!

食蛇龜生態習性
講到壽命,這些山裡的隱士其實挺長壽的。在不受干擾、環境良好的狀況下,食蛇龜活上 30年甚至更久 是很有可能的。不過現實是,牠們面臨的生存威脅太多,野外能活到高齡的個體越來越稀少。

牠們是森林底層重要的成員:幫忙清理動物屍體、控制蝸牛蛞蝓數量(這些可是農林害蟲)、散布植物種子。牠們的存在與否,是低海拔森林溪流生態健康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

食蛇龜簡介的最後一點:牠們行動其實不算快,膽子也小(不然幹嘛有那麼厲害的閉殼技能?),面對人類的開發和盜獵,牠們幾乎沒有招架之力。

食蛇龜生態習性:森林底層的隱士生活

想了解食蛇龜,就不能不深入牠們生活的環境。食蛇龜生態習性和牠們鍾愛的棲息地息息相關。牠們是典型的「陸棲性」淡水龜,雖然英文俗名叫 “Yellow-margined Box Turtle”,但牠們對水的依賴性比純陸龜高,又不像斑龜、柴棺龜那樣長時間待在水裡。

牠們最愛什麼樣的環境呢?我用幾個關鍵字概括:低海拔淺山森林覆蓋清澈溪澗潮濕。以下是我觀察和文獻整理出的重點:

  • 地形地貌:偏好海拔 600 公尺以下 (少數分布可到 800 公尺左右)的丘陵地。喜歡坡度平緩、有森林遮蔽、底層植被(如姑婆芋、蕨類)茂密、落葉層厚、靠近乾淨水源(溪流、山澗、池塘、水窪)的環境。這些地方濕度高、食物來源相對豐富,也方便牠們泡水、調節體溫和躲藏。
  • 水源需求:牠們非常需要乾淨、流動性好的淺水區域(水深常不到 30 公分)。這些水域主要用來:泡水降溫(尤其在炎熱夏季)、喝水、排泄,偶爾也會在水邊覓食或短暫躲藏。水質污染(如農藥、家庭廢水)對牠們是致命打擊。
  • 活動模式:食蛇龜是 晨昏型 (Crepuscular) 動物,偶爾在陰天或細雨綿綿的白天也能看到牠們活動。太熱(盛夏正午)或太冷(冬季)時,牠們活動力會降低,甚至進入類似冬眠的「蟄伏」狀態 (Brumation),躲在落葉堆深處、朽木下、或自己挖的淺坑裡。牠們活動範圍其實不算非常大(相對於哺乳動物),但會有一定的領域性。

食蛇龜物種分布
講到食蛇龜生態習性,覓食行為絕對是重點。前面提到牠們是雜食性的,而且偏向動物性蛋白多一些(尤其年輕個體)。牠們的鼻子很靈,會用嗅覺在落葉堆、腐木下翻找食物。我曾在清晨霧氣未散時,遠遠觀察到一隻食蛇龜(用望遠鏡,絕對不打擾!)用前腳扒開落葉,然後迅速啄食一條肥碩的蚯蚓,動作快狠準!牠們也會啃食掉落熟透的果實(如:山黃麻、稜果榕)、真菌(蘑菇)。

繁殖行為是食蛇龜生態習性中關鍵又脆弱的一環:

  • 求偶與交配:多在春末夏初(4-6月)較活躍的時期。公龜會主動接近母龜,有時會用頭部輕觸母龜或展現追逐行為。
  • 產卵:母龜通常會在夏季(6-8月)尋找日照充足、土質鬆軟、排水良好(避免淹水)的地方挖洞產卵。常見地點是森林邊緣較開闊的坡地、小徑旁、甚至竹林邊。牠們一次產卵數量不多,約 1-3 顆(偶見 4 顆),每年通常只產一窩!這繁殖力在龜類中算很低的。
  • 孵化:龜卵在土中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很長,約需 70 – 100 天。小龜通常在秋天孵化,有時甚至會留在巢裡過冬,直到隔年春天才鑽出來。孵化成功率深受環境溫濕度、土壤狀況、以及最可怕的——野狗、野豬、老鼠、甚至人類干擾(盜挖龜卵)影響。

食蛇龜的四季作息與食譜

為了更清楚展現牠們的生活方式,我整理了一個季節活動表和覓食清單:

食蛇龜的年度生活時鐘與菜單精選
季節 主要活動狀態 覓食高峰時段 常見攝食物項清單
春季
(3-5月)
結束蟄伏,活動力逐漸恢復。尋覓食物補充能量。求偶交配期開始。 清晨 (6-9點)、黃昏 (4-6點)
  • 甦醒的蚯蚓、昆蟲幼蟲
  • 早春的蕈類
  • 掉落的早期果實
  • 軟體動物(雨後蝸牛、蛞蝓活躍)
夏季
(6-8月)
最活躍季節。交配高峰。母龜尋找產卵地。需頻繁泡水降溫。 清晨 (5-8點)、傍晚 (5-7點) 避開正午高溫
  • 各類軟體動物 (蝸牛、蛞蝓)
  • 昆蟲 (甲蟲、蚱蜢、蟋蟀) 及幼蟲
  • 夏季成熟的野果 (如稜果榕)
  • 動物屍體 (清道夫角色)
  • 偶遇的小型蛙類、蜥蜴、蛇類
秋季
(9-11月)
積極覓食儲存能量準備過冬。幼龜可能孵化。 白天時段較長 (氣溫較夏季涼爽)
  • 掉落豐盛的堅果、種子
  • 秋季蕈類
  • 仍活躍的無脊椎動物
  • 腐植質中的養分
冬季
(12-2月)
活動極少,進入蟄伏狀態 (非深度冬眠)。躲藏於落葉堆、朽木洞、土壤淺層避寒。 極少,偶爾在溫暖冬日短暫活動覓食
  • 幾乎不進食
  • 極偶爾遇到可食之物才會攝取
  • 靠秋季儲備的脂肪維持生命

認識食蛇龜生態習性,更能理解牠們對棲地品質的要求有多高。乾淨的水源、茂密的森林底層、不受干擾的產卵地,缺一不可。這也是為什麼開發(如開路、建案、濫墾)、溪流水泥化、水污染、人為干擾對牠們的傷害如此劇烈。

食蛇龜物種分布:從台灣到亞洲的零星點狀家園

講到食蛇龜物種分布,必須先釐清一點:食蛇龜並非台灣特有種。沒錯,牠們在台灣的低海拔淺山有族群,但牠們的家鄉範圍其實更廣一些,只是呈現非常破碎、點狀的分布。
食蛇龜保育等級

食蛇龜主要分布在東亞地區:

  1. 台灣(Taiwan):這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分布區域。主要出現在北部、中部、東部及恆春半島海拔 1000 公尺以下的丘陵地。例如:新北市山區(烏來、三峽)、桃園復興山區、台中東勢、南投部分山區、花蓮低海拔山區、屏東低海拔山區等。但分布非常零碎,不是整片山林都有。
  2. 中國大陸(Mainland China):在大陸的分布也很分散,主要在中南部地區:河南南部、安徽、湖北、湖南、浙江、福建、廣東、廣西、海南島。不同區域的族群可能也存在差異。
  3. 日本(Japan):僅分布於琉球群島(Ryukyu Islands),包括:沖繩本島(Okinawa)、久米島(Kume)、渡嘉敷島(Tokashiki)、座間味島(Zamami)、渡名喜島(Tonaki)、粟國島(Aguni)、慶良間群島(Kerama)等島嶼。日本的族群有時被視為一個獨立亞種 Cuora flavomarginata evelynae(琉球食蛇龜)。

為什麼強調「點狀」分布?因為牠們的棲地需求很特定(前面食蛇龜生態習性提過了),加上山脈、河流、海洋的天然阻隔,還有更致命的人為開發切割,使得牠們的族群就像散落在東亞地圖上的一個個小點,彼此很難交流。這對基因多樣性和長期存續非常不利。

食蛇龜物種分布在台灣的現況,只能用「急遽縮減」來形容。過去可能很多低海拔山區都看得到牠們的蹤跡,但現在:

  • 北部:新北、桃園、新竹淺山仍有零星紀錄,但密度極低,受都會區擴張和郊山開發壓力大。
  • 中部:台中、南投、苗栗部分山區仍有較穩定的點,但盜獵壓力從未減輕。
  • 東部:花蓮、台東的低海拔山區可能是目前族群狀況相對較好的區域(人為干擾稍少),但仍面臨道路開發、農業擴張、盜獵等威脅。
  • 南部:屏東恆春半島山區有分布,但範圍有限且易受觀光和開發影響。

重點是,無論在哪個區域,牠們都不是隨處可見的。一次成功的野外目擊記錄,對研究者和保育者來說都是振奮的消息。了解食蛇龜物種分布如此破碎且縮小的現狀,更能凸顯保育行動的急迫性。

台灣食蛇龜分布熱區與威脅因子排名

根據文獻和保育團隊的資料,我試著整理台灣目前相對重要的食蛇龜分布區(並非全部,且實際地點需模糊化保護)以及牠們面臨的主要威脅,做成一個簡單的排行比較:

台灣食蛇龜現存分布熱區與主要威脅比較
區域範圍 族群狀況評級
(極危/瀕危/易危/近危)
面臨主要威脅排行
(1為最嚴重)
北部淺山丘陵
(新北、桃園、新竹)
極危 (CR)
  1. 棲地開發破碎化 (住宅、道路)
  2. 非法盜獵
  3. 遊憩活動干擾 (郊山步道人流多)
  4. 溪流整治水泥化
  5. 野犬、野貓威脅
中部淺山
(台中、南投、苗栗)
瀕危 (EN)
  1. 非法盜獵 (主要壓力!)
  2. 低海拔農業擴張 (果園、茶園除草劑)
  3. 道路路殺風險
  4. 水源污染風險
  5. 林地轉作經濟林 (如杉木)
東部低海拔山區
(花蓮、台東)
易危 (VU) / 近危 (NT)
  1. 非法盜獵 (持續存在)
  2. 新闢產業道路、林道開發
  3. 可能的觀光開發壓力
  4. 極端氣候事件 (颱風、豪雨)
  5. 野豬翻掘破壞棲地
恆春半島山區
(屏東)
瀕危 (EN)
  1. 觀光開發與人為活動密集
  2. 非法盜獵
  3. 棲地範圍小、孤立
  4. 道路路殺 (尤其通往景點道路)
  5. 外來入侵種 (如緬甸蟒) 潛在威脅

這個表很現實地顯示,無論在哪個區域,非法盜獵棲地喪失/劣化都是壓在食蛇龜頭上的兩座大山。了解食蛇龜物種分布的脆弱性,是推動保育的第一步。

食蛇龜保育等級:牠們正站在懸崖邊緣

終於要談這個沉重但必須面對的話題了—食蛇龜保育等級。為什麼牠們的處境如此危急?看看各個層級的評估就知道了。

國際層級 (IUCN Red List):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 (IUCN) 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是評估物種滅絕風險的全球權威標準。食蛇龜 (Cuora flavomarginata) 在紅色名錄中被評定為:瀕危 (Endangered, EN)。這意味著牠們在野外面臨著極高的滅絕風險!評估報告明確指出,過去三代(約60-90年)的時間內,牠們的族群數量估計下降了至少50%,且導致族群下降的威脅(主要是盜獵和棲地喪失)不僅持續存在,甚至沒有減緩的跡象。這個評級非常嚴峻。

食蛇龜可以養嗎?
台灣層級 (依《野生動物保育法》):
在台灣,農委會林務局依據科學調查評估,將食蛇龜公告列為:珍貴稀有保育類野生動物。這是依據《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的保育等級。這個等級僅次於最高等級的「瀕臨絕種」。被列入此等級,表示食蛇龜在台灣的族群數量已稀少,或因其他生存條件需予特別保護。這個法律地位給予牠們最高的保護:嚴禁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進出口、飼養。任何形式的騷擾、虐待都是違法的。

區域差異: 前面提到食蛇龜物種分布在不同區域狀況不同。在日本琉球群島,當地亞種(琉球食蛇龜)同樣面臨威脅,在日本的保育等級也非常高(例如:環境省列為絶滅危惧IB類 (EN),沖繩縣指定為天然紀念物)。在中國大陸,牠們也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二級保護動物(等同台灣的珍貴稀有等級)。

了解食蛇龜保育等級的嚴峻性,就能明白為何前面一再強調「食蛇龜可以養嗎?」的答案只能是「絕對不行」。法律給予最高等級的保護,就是因為牠們的處境已岌岌可危。
食蛇龜簡介

食蛇龜面臨的生存威脅排行榜

是什麼把食蛇龜推向瀕危的邊緣?根據研究和保育單位的報告,我整理出最主要的威脅排行榜(依嚴重程度):

  1. 非法盜獵與走私 (Illegal Poaching & Trafficking): 這絕對是壓垮食蛇龜的最後一根稻草!盜獵者為了暴利(主要賣到大陸當寵物、藥材或食用),深入山林設置陷阱(如龜網、龜籠)。食蛇龜保育等級這麼高,為何還有人鋌而走險? 一隻龜在黑市的價格可達數千甚至上萬新台幣,高額利潤讓盜獵者無視法律。更糟的是,被抓的多是具繁殖力的成龜,對族群打擊是毀滅性的。海關查獲大量走私食蛇龜的新聞令人心痛。
  2. 棲地喪失與劣化 (Habitat Loss & Degradation):
    • 開發建設: 低海拔山坡地開發(住宅區、工業區、遊樂區)、新闢道路,直接摧毀牠們的家。
    • 農業活動: 山坡地轉作果園、茶園、檳榔園等,大量使用除草劑、殺蟲劑,污染水源土壤,清除底層植被,使牠們無處躲藏覓食。
    • 溪流整治: 將自然溪流渠道水泥化,破壞牠們賴以維生的潔淨水環境和岸邊產卵地。
  3. 路殺 (Roadkill): 道路切割棲地,行動緩慢的食蛇龜在穿越馬路時(尤其春夏活動季、母龜尋找產卵地時),極易遭車輛碾壓死亡。
  4. 人為干擾 (Human Disturbance): 郊山健行、露營、野溪戲水等活動日益頻繁。無意的驚擾會讓牠們緊迫,離開安全棲所。撿拾或騷擾個體(即使出於好奇)也是傷害。
  5. 入侵種掠食 (Invasive Predators): 流浪犬、野貓、野豬數量增加,牠們會捕食食蛇龜成龜、幼龜或破壞龜卵。緬甸蟒等大型外來蛇類也可能構成威脅。

食蛇龜保育等級這麼高不是沒有原因的。看到這些威脅,是不是覺得能理解為什麼牠們需要最高等級的保護了?在台灣,支持合法成立的野生動物救傷收容中心(如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讓沒收的食蛇龜有機會野放(經過嚴格評估),也是保育行動的一環。但最根本的,還是遏止盜獵和保護棲地。

食蛇龜的保育路非常艱難,但並非沒有希望。越來越多的研究調查、棲地保護行動、以及公眾意識的提昇(比如你正在看這篇文章!),都是重要的力量。認識牠、了解牠的困境,不購買、不飼養、不干擾,發現盜獵或受傷個體通報相關單位(林務局、特生中心、地方動保處),就是幫助牠們繼續在台灣山林裡生存下去的方式。

希望未來,我們還能持續在清澈的山澗旁,幸運地邂逅這些森林底層的寶石—食蛇龜。

🦜𝓛𝓾𝓷𝓪 |自然觀察者 × 動物科普筆耕者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總扛著相機到處跑——其實我不是在拍風景,而是在找那些藏在樹上的鳥、草叢裡的鹿,或者沙灘上慢悠悠爬的海龜。有時候為了等一隻鳥轉頭,能蹲到腿麻,但拍到的那一刻就覺得值了。

我生在臺北,現在住高雄。去過26個國家,說是旅行作者,但寫的經常是動物。比如在非洲看斑馬怎麼圍成一圈防獅子,在南極看企鵝爸爸怎麼輪流孵蛋。這些事比景點介紹有意思多了,對吧?

為什麼寫動物?

有次在馬達加斯加,嚮導指著一隻狐猴說:“它們再過十年可能就沒了。”那時候我才意識到,很多人連這些動物長什麼樣都不知道,它們就要消失了。

所以我想寫點不一樣的。

不是那種“企鵝很可愛”的套話,而是它們怎麼活下來的。比如候鳥為什麼不會迷路?螞蟻窩裡居然有“幼兒園”?城市裡的松鼠怎麼偷吃我家陽臺的花生?(氣死)

你會在我的博客裡看到:

  • 動物冷知識比如烏鴉其實會記仇,海豚睡覺只閉一隻眼。

  • 保護區的真實故事跟著研究員給穿山甲稱體重,結果被它的鱗片劃破手。

  • 城市裡的野生動物高雄港邊的水母為啥越來越多?臺北公園的鴿子其實分幫派。

當然也有翻車的時候。有次在印度追犀牛,差點踩到眼鏡蛇。回來被朋友罵:“你是去送外賣的嗎?”

最後說點實在的

我不喜歡那種“人類要拯救地球”的空話。動物沒我們活得久,但比我們懂生存。寫它們的故事,是想讓更多人知道:地球不只是人類的。

對了,如果你也見過什麼有趣的動物,留言告訴我啊——下次說不定就寫你的故事。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