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仔麵

拉仔麵:百年湯頭秘訣與時間淬鍊的滋味探索

說實在的,我這個人對吃的執著,大概就刻在骨子裡了。尤其是那碗看起來樸實無華,吃下去卻能勾魂的湯麵,簡直是我的死穴。第一次在臺南國華街附近,被那股濃鬱醇厚的肉燥香牽著鼻子走,最後停在一間老舊攤子前,招牌就簡單寫著「拉仔麵」。老闆動作俐落,碗底鋪上一匙帶著膠質、油亮亮的肉燥,澆上熱騰騰的大骨湯頭,放上燙熟的黃油麵,最後撒點韭菜末。過程不到一分鐘,但那個香味簡直讓人想立刻撲上去!從此,這碗看似簡單的拉仔麵,就成了我心心念唸的臺南印記,非得在家裡複製出來不可。

食譜:一碗湯頭的百年密碼

追溯拉仔麵的身世,其實挺有意思的。它不是什麼宮廷御膳,就是實實在在的市井美食,從早年碼頭工人、市集攤販的「點心擔」演變而來。臺南的朋友跟我說,以前的人生活簡單,午餐吃個點心麵墊肚子,臺語就叫「食點心」,這「點心麵」傳著傳著,口音轉變,就成了現在的「拉仔麵」(Tāi-á-mī)。這個「拉」字(Tāi),在臺語裡有「順便」、「輕便」的意思,恰恰點出了它方便、快速的精髓——就是一碗能快速填飽肚子、溫暖身心的實在料理。

你說它的靈魂是什麼?我認為絕對是那碗湯頭和肉燥。比起其他講究配料的湯麵,拉仔麵的純粹反而更考驗功夫。跟牛肉麵的濃烈、擔擔麵的辛香不同,拉仔麵的湯頭講究的是溫潤醇厚的骨香,加上肉燥的油潤甘甜,形成一種獨特的「古早味」。那種味道,不是驚天動地,而是像老朋友一樣,溫和舒服地熨貼著你的胃腸。我常想,為什麼臺南的拉仔麵特別讓人回味?大概就是因為它承載著時間的味道,是慢火細熬出來的誠意吧。

食材:平凡中的真功夫

要在家裡複製記憶中的味道,食材的選擇絕對馬虎不得。經過無數次嘗試(以及幾次失敗的慘痛教訓),我發現關鍵就在於「傳統」與「新鮮」。

  • 主角:黃油麵:這個是基石!一定要用新鮮的、帶點鹼水風味的黃油麵(鹼麵)。乾燥的麵條煮出來,口感就是差那麼一大截,少了那種彈牙又帶點嚼勁的「麵香」。市場裡當天做的麵條攤是我的首選。
  • 靈魂伴侶:肉燥:這可是拉仔麵的命脈!正統做法是用豬頸肉(槽頭肉),肥瘦比例完美(大約肥六瘦四),富含膠質。帶皮切小丁下去煸炒、滷製,才能逼出那種迷人的油香和黏嘴的膠質感。偷懶用絞肉?不行!口感會變得粉粉的,香氣也差了一大截。我試過一次,整鍋倒掉的心都有。
  • 湯底根基:豬大骨:熬湯,豬大骨(龍骨、胛心骨都好)是基本款。想湯頭更鮮甜豐厚?我會偷偷加幾塊雞骨架豬頭骨下去一起熬,鮮味層次立刻升級。熬湯的水量要足,中途絕對不能加水,不然湯味就淡了。

這裡不得不提,臺南老店的堅持,他們對食材的講究,真的體現在每一碗麵裡:

食材專案 老派堅持做法 常見替代品/省事做法 口感風味差異
麵條 當日新鮮製作黃油麵(鹼麵) 乾燥黃油麵 新鮮麵:彈牙、帶嚼勁,麵香足;乾燥麵:較軟,香氣弱
肉燥主料 帶皮豬頸肉(槽頭肉)切丁 豬絞肉(任何部位) 豬頸丁:油香豐腴,膠質濃厚Q彈;絞肉:口感粉,香氣薄
熬湯骨料 豬大骨為主 + 雞骨架/豬頭骨提鮮 只用豬大骨 複合骨料:湯頭更醇厚、鮮甜層次豐富;單一豬骨:較單調
韭菜 當日採買新鮮本地韭菜 冷藏韭菜或省略 新鮮韭菜:香氣濃烈清脆;冷藏或無:風味大打折扣
調味 簡單醬油、糖、胡椒粉 新增過多香料(八角、五香等) 簡單調味:突顯肉骨原味;香料過重:掩蓋湯頭本質
  • 畫龍點睛:韭菜末:別小看這抹綠色!新鮮的本地韭菜,洗淨切細末,在熱湯的激發下,那股辛香氣是解膩提味的關鍵。冷凍或放太久的韭菜,香氣就差遠了,寧可不用。
  • 調味三俠:醬油、糖、白胡椒粉:調味的哲學在於「襯託」而非「掩蓋」。醬油提鹹香和色澤(用蔭油風味更古樸),一點點砂糖中和鹹度、提升甘味(臺南味少不了這一味甜),最後撒點白胡椒粉提香去腥。至於什麼八角、五香粉?拜託別加!那會徹底毀掉拉仔麵清純的骨湯肉香。

做法:時間淬鍊的滋味

好啦,材料備齊了,接下來就是重頭戲—開工!說穿了步驟不複雜,但每個環節的「時間」和「細心」才是美味的秘訣。在家做拉仔麵,其實是跟時間做朋友。

  • 前置處理:基礎中的基礎
    • 汆燙去腥:豬大骨(還有雞骨架或豬頭骨,如果你加了的話)冷水下鍋,大火煮滾。水一滾,馬上能看到浮沫(雜質和血水)湧出來,這時就要立刻關火,把骨頭撈起來,用流動的清水徹底沖洗乾淨。這一步千萬不能省!目的是去掉腥味的來源,後面熬出來的湯才會清澈甘甜。懶得汆燙?那就等著喝帶點雜味的湯吧。
    • 肉燥備料:帶皮豬頸肉洗淨瀝乾,切成約0.5cm見方的小丁(切太小容易碎,太大則不易逼出油份)。相信我,手切丁的口感,絕對比絞肉機出來的讚太多!
  • 熬湯:耐心是唯一的捷徑 把洗乾淨的骨頭放回乾淨的深鍋裡,加入足量的冷水(水量要一次加夠,至少要淹過骨頭一大截,因為熬煮過程水分會蒸發)。開大火煮滾後,立刻轉成最小的火,讓湯保持微微冒著小泡泡的狀態(所謂的「蝦眼泡」)。接著?蓋上鍋蓋,但留一點點縫隙避免溢鍋,然後就把它忘了吧… 至少熬上3個小時!時間是魔法師,豬骨裡的膠質、胺基酸才會慢慢釋放到湯裡,湯頭變得乳白濃鬱。中途記得偶爾撇一下浮沫(雖然汆燙過應該不多),盡量別加水,非加不可也只能加熱水!我通常週末下午就開始熬,整個廚房飄著暖暖的骨頭香,超級療癒。
  • 炒肉燥:慢火逼出真滋味 在熬湯的同時,可以來處理靈魂肉燥。取一個厚底的鍋子(鑄鐵鍋或厚的不鏽鋼鍋都好),開小火,直接把切好的豬肉丁放下去乾煸(沒錯,不用放油!豬頸肉本身油脂就很豐富)。耐心地用鍋鏟翻炒,一開始會出水,繼續炒到水分蒸發,肥肉部分開始「滋滋」作響,逼出透明的豬油。看到肉丁變得金黃微焦,邊緣有點脆脆的感覺,香氣也瘋狂冒出來時,就對了!這時加入醬油(沿鍋邊淋入,香氣更足)、砂糖(量看個人口味,臺南人會下多點)、一點點白胡椒粉,翻炒均勻,讓肉丁上色。接著加入足量的熱水(要淹過肉丁),一樣煮滾後轉小火,蓋上鍋蓋慢燉。肉燥要好吃,至少要燉煮1.5到2小時,期間偶爾翻動一下避免黏底。目標是讓肥肉丁入口即化,瘦肉丁軟嫩不柴,整鍋油油亮亮,膠質完全釋放出來。我曾經貪快用壓力鍋,時間是省了,但味道就是少了那份潤澤感與層次。
  • 煮麵與組合:一分鐘的關鍵 湯熬好了(記得最後加點鹽調到合你口味的鹹度),肉燥也燉到入口即化了,終於來到最期待的時刻—煮麵!
  •  
    1. 煮一大鍋水,水要多,火要大。
    2. 水滾後放入新鮮黃油麵,用筷子稍微撥散。新鮮麵條煮的時間很短!通常1分半到2分鐘就夠了(具體時間看麵條粗細和你想吃的軟硬度)。煮太久麵會爛,口感盡失。
    3. 煮好的麵條立刻撈起,稍微瀝乾水分(但不用瀝太乾),放入碗中。
    4. 緊接著,在熱麵上豪邁地澆上一大勺滾燙的豬骨高湯!熱湯瞬間包裹麵條,香氣「轟」地一聲衝上來。
    5. 最後,不能少的,舀上一大匙閃著油光、膠質濃稠的肉燥,蓋在麵條中央。
    6. 撒上滿滿的、切得細細的鮮綠韭菜末。
    7. 完成!一碗樸實無華卻直擊靈魂的拉仔麵就在你面前。
吃就對了! 趁熱,趕緊把麵條、湯、肉燥、韭菜全部拌開。讓每一根麵條都裹上晶瑩的肉燥油脂和濃鬱的湯汁。先喝一口湯,感受那濃鬱的骨香和肉燥帶來的甘醇。再吃一口吸飽湯汁的麵條,彈牙中帶著滿足。最後夾起一塊燉煮到軟糯的肉燥丁,肥肉的豐腴和瘦肉的香氣在嘴裡化開,偶爾嚼到帶點Q勁的豬皮… 啊,這就是讓我魂牽夢縈的古早味啊!配上點蒜泥或者店家自製的辣椒醬,又是另一種風情。很多人問:拉仔麵為什麼讓人吃不膩?我想,就是這份簡單背後的深厚功夫,以及那份直白卻熨貼人心的溫暖吧。

Q &A:拉仔麵小學堂

Q: 拉仔麵和一般肉燥乾麵(擔仔麵)到底哪裡不同?
A: 最大差別在湯汁!拉仔麵是「湯麵」,主角是那碗用大骨熬製的清醇湯頭,肉燥是增添風味與口感的要角。擔仔麵通常是「乾麵」(或湯極少),肉燥才是絕對主角,湯是另外一小碗。麵條選擇也不同,拉仔麵固定用黃油麵,擔仔麵多用油麵但分量通常較少像點心。

Q: 在家熬豬骨湯頭,怎樣才能又白又濃?一定要熬那麼久嗎?
A: 湯白濃的關鍵在於:1) 骨頭汆燙徹底去雜質;2) 熬煮時水一定要滾過才轉小火;3) 持續的小火慢熬(維持微滾狀態)讓骨髓油脂乳化;4) 時間夠長(至少3小時起跳),膠質釋放才足。時間是無法偷懶的,快鍋或大火滾煮只會讓湯變濁,無法清醇濃白。加牛奶或炒麵粉?那是邪門歪道,千萬別!

Q: 買不到新鮮黃油麵怎麼辦?用哪種乾麵條替代比較好?
A: 新鮮黃油麵(鹼麵)風味無可取代。若真買不到,可選市售「水麵」或「意麵」,煮時注意時間別過頭。不建議用陽春麵條或油麵,口感差異太大,會感覺整碗麵走味了!強烈建議為了這碗麵,去找找在地市場的製麵攤吧!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